長城
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
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
它因上下兩千余年
綿延數萬公里的時空跨度
成為人類歷史上的文化奇觀
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史上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與地位
2020年北京長城文化節
于8月8日正式啟動
讓我們一起
走長城、看長城、話長城、頌長城

今天上午,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掛牌儀式活動在北京市懷柔區雁棲鎮西柵子村舉辦。此次活動作為2020年北京長城文化節的重要活動之一,旨在進一步推動北京長城保護工作,做好北京長城保護方式方法的探討與研究,力爭在全國長城保護修復研究工作中形成示范效應。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新潮,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司長閆亞林,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王杰群,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杰,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凌明,北京建筑大學黨委書記姜澤廷,北京建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大玉,懷柔區區委書記戴彬彬,懷柔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鮑曉健,懷柔區政府副區長王建剛以及長城沿線各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和長城保護專家出席活動。

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名杰主持

懷柔區政府副區長王建剛致辭

北京建筑大學黨委書記姜澤廷致辭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電影局局長王杰群致辭

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新潮致辭
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正式掛牌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與地位。1961年起有關重要點段被分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境內長城因歷史上拱衛都城而布防嚴密,建造堅固,是中國長城的精華段落、杰出代表。目前通過梳理,已經明確的長城墻體包含明長城和北齊長城兩部分,總長520.77千米,其它單體建筑1742座,包括敵臺、馬面、水關、鋪房、烽火臺等5種類型,城關城堡147座,擋馬墻6處。我市長城資源涉及平谷區、密云區、懷柔區、延慶區、昌平區和門頭溝區等6個區42個鄉鎮,包括785個行政村,涉及戶籍人口約68萬人,約占6區戶籍人口總量的30%。
近年來,北京市文物局緊緊圍繞全國文化中心戰略定位,全力推進長城文化帶建設工作,加大對北京長城的保護修繕力度。2019年4月,北京市公布了《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進一步明確了長城文化帶的下一步工作要求以及規劃目標,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的工作開展奠定了基礎。
自2000年至今,全市共開展長城保護工程近百項,財政資金投入約4.7億元,涌現出了一批以箭扣長城為代表的示范性保護工程。活動現場設置的“長城修繕成果展”,展示了2019-2020年北京市長城搶險工程的艱辛歷程。在2019年10項長城搶險工程完工的基礎上,2020年北京市繼續開展了10項長城搶險工程,到2022年北京市將完成不少于需搶險總量10%的搶險工程。目前箭扣三期工程、昌平區流村段長城1-9號敵樓搶險修繕工程正在有序推進。
其中,懷柔區箭扣段長城修繕工程成為國家文物局指導、推介的示范點,為全國磚石長城修繕工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的成立正是對箭扣長城保護理念和實踐經驗方法的總結提升,也將對全國長城保護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動效果。
長城保護修復實踐基地是我國長城沿線第一個掛牌的基地。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基地將秉持科學的長城保護理念,依托箭扣長城修繕工作基礎,不斷總結經驗、實踐探索,努力成為國內外長城維修保護經驗的交流平臺、保護成果的展示窗口,為北京乃至全國的長城保護與展示利用工作貢獻力量。
“長城匠師”程永茂展示明代磚石質長城修繕技藝

作為興隆門瓦作第十六代傳人,自2002年接手第一個響水湖段長城修復工程到箭扣二期修復工程竣工,程永茂先后參與指揮了黃花城、慕田峪、鷂子峪、河防口、青龍峽、箭扣等十多項長城搶險修復工程,累計搶險修復長城古城墻20000米,每周上長城至少1次,多至2、3次,被人譽為當代的“長城匠師”。2016年起,程永茂作為工程技術總負責人,完成了箭扣段長城一期、二期加固修繕工程,今年在施工的箭扣三期共計3326米,敵臺19座。
十余年來,程永茂帶領團隊積累了豐富的長城修繕經驗:總結了磚石長城修復技術;貫穿了最小干預、消除安全隱患宗旨;遵守了原本形制、原來做法、原有材料、原用工藝的“四原”原則;創建了“隨層、隨坡、隨彎、隨舊、隨殘”的“五隨”做法;保證了施工過程在確保結構安全的前提下,注重觀感效果;珍惜了每一塊城磚從保護每一塊磚做起;創建了修繕示范工程。通過對長城的修繕,程永茂對長城產生了深厚感情,能參與長城修繕是給予他的保護長城的機會,也是他為保護國寶長城應盡的一份責任。
《長城搶險》10月1日登陸BTV新聞

在長城保護工作中,文物人們數十年如一日,殫精竭力地保護這條蜿蜒在北京六個區的“巨龍”。然而這些修繕工程大多隱在深山中,默默進行。北京市文物局與北京廣播電視臺《這里是北京》傾力合作,首次把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搬到臺前。
2019年,已深耕文博界十余年的紀錄片團隊兵分十組,對本市啟動的10個長城搶險項目進行了全跟蹤式拍攝,采訪多位文物保護修繕專家,聚焦北京長城搶險,用紀錄片質樸的畫面,記錄下保護理念與保護技術的爭議與研究、修繕材料運輸的艱辛、傳統技藝與現代工程技術的結合,展現山巔之上人與自然的角力和永不言敗的工匠精神。
10月1日至6日每天19時,大型紀錄片《長城搶險》將登陸BTV新聞頻道,揭秘萬里長城的“幕后”,講述當代文物工作者們和長城的故事。
圖片來源:中國文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