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市人大常委會圍繞大運河、長城文化遺產的保護范圍、政府職責、保護措施、建設管控、生態修復、保障機制等方面開展了立法調研。日前,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了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調研組關于我市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情況專題報告。
大運河天津段全長182.6公里,擁有河道、水工設施、古建筑、古遺址等豐富多樣的遺產。報告指出,近兩年來,我市深入挖掘大運河沿線各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做好相關規劃編制工作,加強運河沿線文物保護,做好河道清淤和環境整治,積極挖掘運河文化內涵,推進大運河沿線文化遺產的展示利用。報告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堅持貫徹落實建設規劃要求,堅持與時俱進、打造運河文化帶,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搶救、發掘和保護,加強立法研究,夯實立法基礎。
天津境內發現的長城,均為明代修筑,集中分布在薊州北部山區,雖然長度較短、規模較小,但其建筑類型豐富、防御體系完備。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市科學統籌設計長城管理、保護、展示、宣傳教育、參觀游覽與研究等各項措施。聘請15名長城保護員負責全域內長城各個段落的日常巡查,對部分長城點段進行了重點保護和維修,嚴厲打擊破壞長城違法行為。報告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提出了意見建議:要落實政府責任,明確落實長城保護職責的主要內容及程序、標準,加大執法力度,規范長城的合理適度利用,引導社會公眾依法、有序、科學參與長城保護。